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心理健康 >> 正文
学习倦怠期?!学习冷静期!
发布时间:2021-11-17

你是否,

学着学着就累了,但愿长睡不愿醒?

学着学着就倦了,知识与信心皆失?

学着学着就厌了,理想“会当凌绝顶”,现实“一山放过一山拦”,两眼一黑,求学未半竟中道倒地?


2F01

 

 

 

正经历或曾经经历以上情形的同学,或迷茫或瓶颈,你可能是遇上学习倦怠期啦!


是的!不只有工作倦怠,学者们早就发现学生在求学期间,也会产生倦怠感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心理现象。

 


即学生因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学习倦怠 VS 厌学


学习倦怠和我们所熟知的“厌学”有何区别呢?


学习倦怠的概念已经在上文中论述过了,再来康康「厌学」的概念。

厌学主要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体验。

 


厌学大抵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厌学情绪弥漫,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态度冷漠以及不良的学习心态和行为的表现;


二是严重的厌学症,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课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


 

9C94DD30


 

厌学与学习倦怠的区别就在于对学习的“厌恶”程度不同。


「厌学」对学习的厌恶程度要远远高于「倦怠」的程度。


厌学是彻底不想学习,对学习厌恶,认为学习是无用的、没有价值的。


而学习倦怠是对学习既不喜欢又不想放弃,是介于「厌学」和「乐学」之间的一种可调控状态

如果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可以减轻倦怠的程度,向「乐学」转化;

如果这种倦怠的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厌学」。


7164



学习倦怠是怎样产生的?


有研究人员将学习倦怠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梳理阶段赋予阶段抵抗阶段逃离阶段


881A

这些阶段中是什么使得我们一步步沦陷,最终产生倦怠情绪的呢?

每个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在驱使着我们呢?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胜不殆,现在就让我们来揭露它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学业的压力

 

作业多、学业难、竞争大等问题都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随之而来的是慌乱、回避等心理现象。

若无法正确处理负面情绪、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就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任务量的大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倦怠存在高相关,任务超负荷会导致个体产生倦怠感,尤其是对情感耗竭和乏人性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Maslach和Leiter在《The Truth About Burnout》(《过劳的真相》)一书中,提出了造成倦怠的六项原因。

工作负荷过大,work overload

对工作失去控制力,lack of control

工作回报过低,insuffcient reward

集体精神的瓦解,breakdown of cummunity

处事不公,absence of fairness

价值观的冲突,conflicting values

Branko Sliver认为造成倦怠的这六项因素同样存在于学校情境中。


个体与所处的环境不匹配,学习带给我们的压力自我感觉无法承受时,容易对学习产生倦怠情绪。

内部因素——个人的处理方式


虽然学习倦怠现在较为普遍,但将关注点从宏观转到小群体、个人时,我们会发现即使面对相似的环境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学习倦怠。


例如面对同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可能有的人茶饭不思,有的人依旧睡得香甜,即使他真的完不成,也不见得会长期低落陷入倦怠。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个人的应对处理方式不同。


343A

首先,我们每个人对于压力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

压力知觉(Perceived Stress),是指个体感觉到刺激事件和威胁时,表现出的一系列身心紧张感和不适感。


它是我们对压力的认知评估过程,进而决定客观事件的影响程度。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求学阶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知觉。

(压力竟来自我自己!)


其次,除了对事件压力的感知,我们的心理承受、适应能力也同样重要。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外界环境变化时个体心理、行为的反映状态。


它是一种具有伸缩空间的动态形式,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

高心理弹性可以有效的起到保护作用,降低压力源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最后,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从根源上打倒压力起决定性作用,而与之紧密相关的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自我效能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众多跨文化研究均得出一致结论,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个体的倦怠水平,低效能感者倦怠水平高。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班杜拉提出,他认为不仅结果期望,还具有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

 

 

如何度过学习倦怠期?


学习倦怠除了使我们陷入负面情绪之外,也不利于我们学习与成长的发展。


然而客观来说也不失为一个转机,教育学里说,各种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都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现在学习倦怠期将矛盾直观地呈现出来,正好给我们提供一个反思进步的机会。

那么,如何度过学习倦怠期呢?

Ⅰ 避免自我合理化,正确归因


自我合理化(Self-rationalization)是指用一种自我能接受、超我能宽容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当某一个追求的目标不能实现时,我们会找某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有时也会找出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和不愿承认的事实。


就如考试失败的人往往会夸大试卷的难度或自己努力的程度,来寻求内心的平衡。


总是将原因归到外部,不利于我们发现、改善自身的问题。

就解决问题而言,相较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外部环境,改变我们自己更为实际有效。


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多反思自身并努力改进,提高的心理弹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适用于更多情境。

Ⅱ 寻找积极的处理方式


学习倦怠是不断累积的结果,有效的应对可以抑制负面情绪的产生。


例如,合理规划时间依次完成任务,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与同学交流有效可取的解决途径,寻求新媒体工具帮助更好的学习等。


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逐步建立起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

Ⅲ 寻求社会支持


学习倦怠期情绪往往处于低落状态,情感衰竭麻木,成就感低。


被负面情绪裹挟时不要一个人强撑,可以去寻求家人朋友的帮助,他们用陪伴与鼓励为你筑起恢复力量的安全基地。

如果他们也曾经历过倦怠期,还可以提供给你有用的实质性建议。


 

 

参考文献

张平. (2020). 高校“云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实证调查. 高教论坛, (07), 102-106.

王小新 & 苗晶磊. (2012). 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1), 192-196.

孙晓莉. (2007).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

 


来源:“PP临床心理实验室”公众号

关闭

Baidu
sogou